《摩登時代》
◎譯 名 The Masses/Les Temps modernes
◎片 名 Modern Times
◎年 代 1936
◎產 地 美國
◎類 別 劇情/喜劇/愛情
◎語 言 無對白
◎字 幕 無字幕
◎上映日期 1936-02-25(美國)
◎豆瓣評分 9.3/10 from 204277 users
◎IMDb評分 8.5/10 from 209892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視頻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060 MB
◎片 長 87 Mins
◎導 演 查理·卓別林
◎主 演 查理·卓別林 寶蓮·高黛 亨利·伯格曼 蒂尼·桑福德 切斯特·康克林 漢克·曼 斯坦利·布萊斯通 阿爾·歐內斯特·加西亞 理查德·亞歷山大 塞西爾·雷諾茲 米拉·麥金尼 默多克·麥夸里 威爾弗雷德·盧卡斯 愛德華·勒桑 弗雷德·馬拉泰斯塔 薩米·斯坦 特德·奧利弗 諾曼·安斯利 博比·巴伯 海尼·康克林 格洛麗亞·德黑文 帕特·弗萊厄蒂 弗蘭克·哈格尼 帕特·哈蒙 勞埃德·英格拉哈姆 沃爾特·詹姆斯 愛德華·金博爾 杰克·洛 巴迪·梅辛杰 布魯斯·米切爾 弗蘭克·莫蘭 詹姆斯·C·莫頓 路易·納托 J·C·紐金特 拉斯·鮑威爾約翰蘭德 哈里·威爾遜
◎標 簽 電影天堂|經典電影|查理·卓別林|美國|1936|TOP250部經典電影|TOP250之NO.89|劇情|喜劇|愛情
◎簡 介
二十年代的美國處于經濟蕭條時期,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查理·卓別林 Charles Chaplin 飾)就是一個底層市民,他在一個機器隆隆的廠房里日以繼夜地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重復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卷入流水線機器的皮帶里,令人苦笑不得。
查理盡管貧窮,但卻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爛卻又溫馨。每次身無分文的查理為了找到吃的,都會故意犯事,以便進入監(jiān)牢。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流浪女成了歌舞紅星,然而好景太短暫了。
◎獲獎情況
影史最偉大電影的第78名(2007)
◎電影講堂
《摩登時代》是一部1936年的無聲喜劇電影,由查理·卓別林執(zhí)導和編劇,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摩登時代》雖然是默片,但是實際上它包含聲音,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卓別林以此來幫助1930年代已經不習慣看默片的觀眾來熟悉默片中觀眾聽不到的對話。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jié),是卓別林的上司觀察他在洗手間偷偷地抽煙;這個情節(jié)比喬治·奧威爾于1948年所寫的《一九八四》中的一個類似的情節(jié)早了十多年,而同樣諷刺。《摩登時代》也是第一部可以聽得到卓別林本人的聲音的電影,電影結束時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親自哼的。雖然如此,這部電影一般依然被看作是一部默片。
這部影片是卓別林導演的最后一部無聲電影,因為他認為,用滑稽夸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于對白。因此,他只在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
《摩登時代》中出現了一些關于監(jiān)獄中使用到毒品的場景,但根據當時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這樣的表現是十分冒險的。
據說他原先已經拍完的一個結尾是:查理最終神經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醫(yī)院,而前來看望的她的那個姑娘變成了一個修女。卓別林后來覺得這個結局“過于痛苦”,而走了一條慣常路線。
影片上映后,曾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體反擊,因為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資本所有者的形象。
◎影片評價
大時代中的人生,小人物的悲喜。
有人說《城市之光》是卓別林最后一部無聲電影,但我依然認為這部《摩登時代》才是卓別林默片時代最后的收尾之作。現在回顧《摩登時代》的拍攝年代,我們不得不佩服卓別林的強大。此部影片攝制于1935年,這時好萊塢已經是有聲電影的天下,無聲電影已經瀕臨退出歷史舞臺的邊緣,而局部彩色片也在這一年誕生,這是一個電影攝制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但很多人總是固守著一些東西不肯放棄,這并不能說明他們古板!正如音樂屆的恩雅一般,卓別林就用他的《摩登時代》向我們證明了這種堅持的偉大。卓別林始終認為肢體語言的表現才是電影藝術的真正的精髓,而這一理念在現今電影技術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極具指導意義。在卓別林的堅持下《摩登時代》正如傳統(tǒng)無聲電影一樣屏蔽了對白,只留下少許音響和背景人聲,而它也證明,經典不會因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現在人們都在贊嘆這部電影的偉大,卻不知道當年電影上映后引起了一場海嘯級別的爭議,因為影片中的諷刺辛辣而犀利,對底層工人的同情顯而易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資本所有者的形象。自然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體反擊,再加上很多評論人員抑或無心抑或有意的歪曲評論,導致影片中對當時社會問題深刻的反映被完全忽視,反而被認定是一部有紅色共產傾向的危險性作品。但真理永遠不會被世俗所埋沒,這部作品經過時間的洗刷過后依然被公認為影視經典,它不但是卓別林的一個個人突破,影片超越了其他單純以他個人特點為賣點的悲劇性主題作品,改而反映當時社會中一些重要的問題。而對整個電影屆的發(fā)展而言,也使當時技術至上的電影人看到了一部電影所應該具備的核心。
* 鏈接轉載:https://www.dy2018.com/i/102263.html
復制成功
×